臺灣的教育行動主義:陳怡光探討自學教育和自我導向學習的未來
世界比以往都要更緊密連結,而想法與知識的分享幾乎可以在瞬間發生。全球各地都有自學教育,而分享自學教育計畫、資訊和資源的能力是很寶貴的。
這場與陳怡光的 Galileo InspirEd Event 是自學教育理念超越幼兒園至高中畢業階段 (K12) 的範例之一,並激起了自我導向學習之振奮人心的全球性變化。
陳怡光被認為是臺灣自學教父。雖然他主要將自己形容為一名自學教育的父親,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台灣自學教育的興起中擔任重要角色。
他也向 Kelly Davis 談論過一項創新的新專案,該專案能在台灣成立第一間官方認可的自學大學。
臺灣的自學教育
自學教育在臺灣並不一直都是合法的,而陳怡光表示這讓自學教育的處境在一開始時很艱難。
臺灣直到 1987 前都受到戒嚴令管控,而自學教育的興起適逢臺灣的民主化。《強迫入學條例》中規定,六歲至十五歲的所有臺灣國民必須接受國民小學教育和國民中學教育,而自學教育是非法的。
在許多權利問題受到探討的同時,自學教育也開始興起。
「家長們在街上集會並提出許多訴求。那時候法律保障的其實並不是針對自行教育子女的權利,而是對於教育形式的選擇權。因此家長們希望能有更多選擇,因為臺灣就像大部分地區,實行的是非常菁英化的教育階級制度。」—陳怡光
陳怡光說,在這個時代,公民不服從被認為是正確之舉,而這為許多家庭鋪設了道路,使其得以想像學校體制以外的教育形式。
台北引領自學教育的方向
台北在 1997 年的時候進行了一項為期五年的實驗,允許家長在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的階段進行自學教育。當地的地方政府在這段期間認可該類型教育的合法性。
中央政府在 1999 年時修訂法律,允許家長選擇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而台北具有一切所需資源,讓決定採取自學教育的家長得以實行這種轉換。
陳怡光與其三名子女對於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並不陌生。他從過去到現在都還在對其一名參與 Galileo 的女兒進行自學教育。陳怡光最年長的女兒正在美國完成大學學業,而他表示:「是的,在家自學者在高等教育中確實具有前景,而他們也交得到朋友。」
就連臺灣的數位政務委員都是在家自者。
Friends, Romans, #RepublicOfCitizens, lend me your ears & 55 minutes. 🎙#TheTaiwanTake, episode 16, by @ghostislandme is up. 🚀
— Audrey Tang 唐鳳 (@audreyt) March 3, 2021
Join me & the eminently listenable JR as we peel back the layers. 🧅
Yes! L&T with @audreyt is all about sharing & definitely can help. 🇹🇼 https://t.co/BbMXAklisK
陳怡光在 2009 年時,為想要登記採用自學教育的家庭,針對法律規範不足的問題,對國會進行了遊說。
其他地區並不像台北,「沒有任何自學教育或應對在家自學者的經驗,所以無從得知實行方式。因此,雖然根據法律規定,家長可以選擇非學校型態教育,但地方層級的法律中並沒有訂出實施辦法。」
從臺灣現今有幾千名在家自學者來看,這場實驗是成功的,有許多家長與其子女藉此機會嘗試了其他形式的教育。
自學教育並不僅限於家中
臺灣現在有超過 200 個非學校型態教育機會,全數受政府認可。
這些在家自學者,會收到和公立學校一到九年級學生相同的學位證書。政府亦會核發高中一到三年級的學位證書,以利學生在國內外繼續升學。
有個誤解是認為,在家自學的高中階段學生,會較不容易應對較高的教育要求。這情況在臺灣和全世界都沒有發生,在家自學者有能力就讀各種高等教育機構。
高中階段的在家自學者甚至能獲得與公立學校學生相同的政府補助。
台北市政府在 2015 年時尋求陳怡光協助,以為學生開設可學習媒體技能的高中。
他們希望採取不同的學習方法,並專注在更全面性的主題上,而非僅學習技術性技能。
這就是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的誕生背景,此為台北的第一所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
人人皆能選擇自學教育
許多家庭認為自學教育是對其子女最有利的,但作為家長可能沒有時間深入探究自學教育課程。
這情況促使家長們組成了了非學校團體或合作機構,提供家庭教育計畫以及遊戲和社交互動的機會。這也讓家長們得以運用自身的技能和知識,並將其包含至課程計畫和內容中。
機構型非學校機構是由非營利組織所成立,而且通常使用歷史遺跡。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成立了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該地點以往是貧民區,現在則是讓學生自由發揮創意的地方。
陳怡光解釋了該學校早期的階段:「我們開始招募想要脫離臺灣高壓餐飲學校體制的十五歲學生,並做會讓他們感受到熱情的事。不論是做音樂、製作影片,或純粹學習他們不熟悉的任何事物。」
對於自學教育,營造多元包容環境的機會是無窮無盡的。
孩子想要學習,也想要參與能激起他們興趣的課程。例如,自學教育課程選項或是非學校機構提供的活動、實地教學、資訊,以及孩子和家長在其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機會。
自學教育具包容性且人人皆可進行
與世界上許多地方不同,自學教育在臺灣受官方認可為一種主流教育形式。
臺灣自學教育計畫遵循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如蒙特梭利和華德福),使其適合任何年級程度。
對於家長和厭倦公立學校壓力、不想僅僅滿足基本課程要求的學生,自學教育會是個選項。
自學教育的優點是提供了孩子學習的自由,並幫助其決定其人生重要的事物為何。這種自由和自主權正是現今孩子所需要的。
公立學校一心執著在成績、先修、課程和內容上。而另一方面,自學教育強調能幫助學生探索周遭世界的技能課程,並鼓勵孩子為自己的未來思考最好的方向。
陳怡光談到,臺灣的職業學校總是專注在特定的產業,像是藝術與設計,或營造和建築。
如果孩子並不總是有自由去追求熱愛的事物,像這樣的學校最適合培養創意和技能。
「在這情況下,臺灣可說是非常非常開放的,也很鼓勵人們在自己的教育中另闢蹊徑。並且,不僅是獨自奮鬥,還要並肩作戰。如果胸懷大志,還可以成立非營利組織,開闢出更寬闊的道路。」—陳怡光
將自學教育提升至高等教育
能想像一間沒有課綱、課程或教師的大學嗎?
自學教育已經不是新現象,然而高等教育選項仍維持原樣,依然遵循著傳統教育體系的僵化理念。
作為剛接觸自學教育的家長,一想到要幫助高中階段在家自學的子女進入大學就讀,免不了會對其中所必須面對的種種事務感到膽怯。
想像一下,如果有間大學能讓子女在其熱愛的學科上獲得學位呢?
在歡樂與好奇下激發的學習是最有效果的,而這正是陳怡光在構想他的 XU 數位實驗大學時所想像的。
「X 代表著許多事物。有些人稱實驗大學為極端大學,或是十字路口大學。」—陳怡光
#OEGlobal20 is pleased to annouonce the KEYNOTE, Tim Chen. He is the founder and the chief organizer of Taiwan Homeschool Advocates (THA). As the chief organizer of the largest homeschooling support network in Taiwan. https://t.co/jBTuJBNhed
— Open Education Global (@OpenEdGlobal) October 16, 2020
藉由未來的大學重新想像學習
陳怡光是育有三名子女的家長,他對其子女採用自學教育,並已面對過高等教育的抉擇。當他被問及如何讓臺灣與世界連結得更緊密時,他的創新回答為成立採用自我導向學習的數位大學。
這將自學教育的理念更推進一步,讓學生在尋求最合適的教育方式時有所選擇。該實驗大學允許學生設計自己的學習計畫,而不由教師指定需要涵蓋的學習科目。
如果您是已決定採取自學教育的家庭,那麼應該會很熟悉該類型的學習和自主權。
XU 會如何運作?
實驗大學會與 Coursera 和構成學校整體學識部分之地方大學合作,藉此提供學習資源。公立學校並不常提供體驗學習課程,而該課程是 XU 的著重之處。
自我導向學習的重要因素將以實習和專案計畫的形式呈現,而這種專案計畫則包含邀請能分享其於特定領域之知識、熱情、專業和經驗的權威專家。這些專案計畫會聚焦在真實世界的體驗與實際幫助上,邀請的對象包括曾獲奧斯卡獎的動畫師、SpaceX 工程師、銀行家、外交大使等眾多專業人士。
學生在計畫結束時會得到區塊鍊學程結業證書,以及教育部官方認可的學位。
這是具有時間限制的自我導向系統,學生有兩年的時間來完成課程。該計畫具有確保學生獲得情感支持的每週簽到,是邁向興趣導向學習、彈性和自由之未來的創新一步。
XU 不僅為在家自學者而生
陳怡光解釋到,自我導向學習是一項累積式的體驗,而部分學生可能需要比他人更多的支援。來自公立學校的學生可能需要結交在家自學的學生,以瞭解面對自我導向學習挑戰的訣竅。
陳怡光指出自我導向學習曲線是非線性的指數型,因此學生在踏上這趟新學習旅程時會需要耐心、信念和緊密的家庭關係。
即是在最佳狀態下,大學學業也會是項挑戰,但這個讓學生設計自己的學位課程的全新理念,意味著學生會需要經歷失敗並學習如何調整方向。這是項重要的人生技能,也會幫助學生成為具有韌性、能解決問題的人。
目前的教育狀況是否鼓勵自學教育?
目前的教育處於令人期待的時刻,因為世界變得更能接受其他的學習形式。
目前有許多精彩的對話正圍繞著自學教育和非學校教育之間的選擇展開,同時像 XU 這樣的新倡議正為我們鋪設一條前所未見的全新道路。在許多地方,自學教育的機會是項特權,但有像陳怡光這種人的努力作為,自學教育已經在臺灣被廣泛接受。
在家自學者的人數正穩定成長,而有像陳怡光這樣的創新與創意思維者,臺灣的自我導向學習前景值得關注。
如果這段談話讓您受到啟發,請將其分享給他人,以讓對話得以綿延不絕。